97小说网

第二十四章不义之财 (第1/2页)

97小说网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国司马孔明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在汉朝各地差不多,不其县的粮食也基本上控制在几个大户手里,他们绝对处于垄断地位。

在三大家族绝对垄断的情况下,粮食价格非理性上涨,连不其县官府都管不了,老百姓敢怒不敢言,恨恨地看着范家,却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
李斯拿范家没有办法,叹息一声走了。

范骏更绝,见李斯要走,当着他的面直接把粮价抬高到一石八百钱。

待要转身的李斯也看到范骏换了价位,瞥了一眼价位,八百钱!

爱姨妈也,李斯县丞一个趔趄,好悬没有摔倒,掩面泪奔而去。

看着李斯远去的背影,范骏得意洋洋,你嫌粮价高,我还觉着粮价低呐。

粮食我有的是,愿意卖多钱就卖多钱,没有钱还想吃饱肚子,天下哪有这种好事。

粮价不仅今天涨,以后天天都会涨。

不服气是吧,你来咬我啊。

这就是人性的劣根,随着财富的积累,贪婪也会随之增长,至于其他人的死活,他们不会在意。从来都不缺发不义之财的人,别人遭难他发财,国家遭难也发财,遭难对于他们就是机会。

一些人的道德与财富增长往往成反比,越富越贪婪,一旦没有制约就像杂草一样泛滥。

范家家主范同心里的账比谁都算得清楚,五亩地捐一石粮食,是赚了好名声。

名声值多钱?

与名声相比,范同更在意的是钱。

如今一石粮食八百钱,可以买到两亩多地。

而且,粮价还会继续上涨,毕竟今年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,越往后粮食的价格会越高。

如果明年的天时还不好,呵呵,粮食的价格就难说了。

范同是个地地道道的奸商,他早就算计好了,借大灾之年发一笔大财。

所以,他把地卖掉,却省下了数百石的粮食。

数百石粮食啊,值好多钱。

反正人饿着肚皮总要买粮食吃,不其县的人没有钱了,还有其他县的人,范家存有六七年的粮食,利用这个大灾之年机会,吸干所有人的财富。

范同不怕把事情闹大,不其县乱了,倒霉的首先是县令。

不要怪我心狠手辣,你算计我在先,范同铁了心要把司马孔明弄下去。

看到变化了的粮价,周围的老百姓傻眼了,李县丞不来还好,来过问一下粮价,范家不仅不降价,反而涨价。

你妈批,范家人实在太黑了。

本来不其县的百姓看到布告,心里对几大家族还有点好感,没想到他们翻脸比翻书还快。

不其县四大家族中,除了赵家捐了二百石粮食,其他三家一粒米也没有捐。

城内的老百姓对三大家族恨得牙根痒痒,又能怎样,只能望米兴叹。

李斯怒气冲冲回到县衙,让人把太史慈和孙灿从城外叫回来商量事情。

“李县丞,把我们叫回来所为何事?”

孙灿和太史慈都在城外工地上,房子建的很快,一些房屋差不多要完工了,收尾的工作也不少,还要整修道路,清理垃圾,一堆事等着。

如今司马孔明只有孙灿和张桐两个帮手,孙灿负责不其县这里的饥民,而张桐要跑遍整个不其县,建立健全各个农庄。

以前村民为地主打工,现在土地转到了司马孔明名下,按照汉代的习俗,司马孔明管吃管喝,这些人应该属于司马孔明的家奴。

司马孔明没有这种意识,为了长远规划,他必须设立农庄。

不是所有的人都留在农庄,精壮都被训练团抽调走了,连带着家属也要离开村庄住进县城,待遇不可谓不高,剩余的人才留下来务农。

李斯叹息一声,愁容满面:“咳,知道现在的粮价涨到什么程度了吗?八百钱一石,这不要人命嘛,有多少人能买得起?”

无论是孙灿还是太史慈,凡是从孙家哇来的人都不需要买粮食吃,全都是司马孔明一个人供应,谁还会注意到市价多少钱?

孙灿有点懵逼,粟米不到二百钱,竟然涨到八百多钱,太疯狂了。

“价格的确太离谱了,能不能劝一劝粮商,让他们收敛一些。”

李斯摇头叹息,说:“我刚才去了一趟街市,几个粮栈价格基本一致,我找到范家想劝说一番,谁知道人家还嫌粮价低,不仅不降价,反而威胁不卖粮,你说这事怎么办?”

太史慈气道:“就是那个拒绝捐粮的范家?我带着衙役抄他的家。”

说罢,太史慈就要往外走。

李斯急忙拉住他,劝道:“粮食是人家自己的,卖多少钱人家自己说了算,他们范家又没有犯法,你用什么理由抓人家?”

“难道就这样算了吗?城内还有数千近万老百姓吃饭,谁能买得起这样高价的粮食。他们范家这是趁火打劫,趁着灾年发不义之财。”

道理都明白,这样高的粮价,用不了几天就把城内百姓的钱袋子掏空,以后的日子没法过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超级军阀系统 盛世安稳 文豪至尊 穿越明末之重铸帝国 样本编号222 新洋务运动 你的心胸有多宽 农家妇的重生 三国之寒门天下 我的明末之旅